新民主主义文教方针的丰富实践
自1941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它们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环境以及根据地内的政治经济状况,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苏皖等地区红色政权的教育方针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具有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但是,它们都受当时政治、经济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一、抗日战争后期边区政府的教育方针
1.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依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和适合根据地需要的教育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有“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2.成人教育。同样根据抗战的需要,成人教育改革了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使之适应抗战的需要。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可能,分早学、午学、 夜校的集体学习;结合生产组织,按拨工队编的“地头小组”、民兵小组,按参战编的担架小组,由妇女编组的纺织小组,由集市摊贩组成的商贩小组等进行分组教学。
3.小学教育。根据地也重视通过小学教育来培养革命的下一代。各根据地的学校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制定实施纲要》,1941年2月,边区政府公布了《小学教育实施纲要》
4.“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依照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要求,制定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5.“民办公助”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依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要求,实施“民办公助”的政策。
二、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教育方针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由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蒋介石反动派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同样也 逐步趋向成熟。
第一阶段,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处在一个“谈谈 打打”、由和平向战争过渡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46年6月到1948年6月,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8年7月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解放战争经过战略决战取得胜利的时期。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紧跟解放战争的形势逐步调整和充实的。就全局而论,这又是以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改革新解放区教育的过程。这种演变,就是把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原理,运用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
(1)干部教育。在老解放区,党明确提出继续执行“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把干部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要地位,积极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准备干部,党十分重视对解放区 的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训练班学员的政治教育工作。
(2)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社会教育。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发展迅速,战争规模扩大,这就要求这个时期的社会教育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以推动中心工作的发展。
综观新中国成立前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数十年曲折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一部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曲折而丰富的演进史。认真审视和分析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它由低到高,走过了螺旋式上升、“之”字形发展的道路:从反复古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从建党、建政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教育总方针,从理想化的共产主义教育方针到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从党的文化教育方针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系统到逐步系统,从不科学到逐步科学,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天上到地上,“从艰苦斗争中锻炼出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后终于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丰富的教育方针表述及其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并延伸至1957年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正式确立。
特别鸣谢杨天平、黄宝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90年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