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滨州医学院人力资源处(教师工作部)!

育人有我 请党放心 | 滨州医学院2021年度“师德标兵”事迹展播(第一期)

发布者:张钧茹发布时间:2022-09-07浏览次数:11

李尊岭

李尊岭,男,44岁,教授,滨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加工作17年,平凡的岗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李尊岭老师爱岗敬业、一路前行。获批多项省、市级重点项目,并于2013、2018、2020年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直接科研经费660余万元。2015年获滨州医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获2015、2020、2021年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2019年度考核优秀,2020年指导带教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论坛获三等奖;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智慧树网络课程1门,指导硕士研究生9名,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广博的知识内涵与深厚的人文素养。三尺讲台,教学相长;科研无涯,探索无限,李尊岭教授始终以师德为引领,以学识为根本,潜心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与科研探索中,用行动诠释着师德的内涵,在滨医这片教育的热土上,以劲草之力,红烛之心,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一、爱党爱国、强化学习,以坚定信念夯实思想根基

李尊岭老师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自觉践行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关注、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深刻理解荣辱观内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将学习看作是终身发展的第一位,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精进发展。

二、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用高尚的师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知识的传授,更通过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建立,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行为和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的一线教学过程中,李尊岭老师始终坚守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以学识引导学生的学业发展,以人格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更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学习,用高尚的师德规范促进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

三、以德立身,提升自我,以精湛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应该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李尊岭老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我、与时俱进。2005年李老师硕士毕业来到滨医,2010年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远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返校后先后获批滨州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计划支持,2019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组建了山东省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创新团队,获评2019 - 2021年度滨州医学院科研标兵,2022年获聘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7年的教学科研,五年一个台阶的稳步跃升,李尊岭老师以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积极沉稳的工作作风,不断实现自我的提升与突破。

四、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用奉献诠释教师的本色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爱学生才会认真备课、上课;爱学生,才会抛开浮名虚利;爱学生,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十几年来,李尊岭老师一直扎根教学一线,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先后为本科生和留学生讲授《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医学分子生物学》。李老师的课堂生动、形象,深受学生欢迎。将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有效融入,都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心育苗,真诚付出,李尊岭老师以充满热情的教学,践行着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先后多次获评校级优秀教师,并于2015年参加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教学相长、教研并进,通过承担、参与各级类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同时承担建设智慧树网络课程一门,至今已在线运行6年,得到课程学习同学们的积极认可。2020年,李尊岭老师带教指导三名医学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论坛获三等奖。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作为研究生导师,李尊岭老师在努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的同时,倾心施教,悉心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与科研意识,带领学生参与各项高水平科研项目,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言传身教,手把手指导研究生科研技术训练,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关注硕士研究生学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国内高水平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过硬的实验技能。每一名研究生在正式开展实验之前,李老师都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短板特长甚至家庭背景,给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目标要求和团队情况。在实验过程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实验操作台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一起分析数据,发现并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李老师始终和学生同向共行,共同努力。

围绕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研究生学习树立榜样,做研究生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是李尊岭老师始终奉行并努力践行的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2020-2021年间,因疫情原因学生无法出校,李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紧张的实验之余能够适当的放松。学术严谨、生活快乐,宽严并济的带教风格让李老师的研究生团队充满了活力,并在科研高产、优产的道路上踏步前跃。

五、扎根实验室、攻坚科研,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

科研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且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义无反顾地坚持,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看文献、想思路、写标书、做实验、和学生讨论结果、写文章,构成了李尊岭老师的科研日常。寒暑无休、全年无休,日复一日的看、想、做,也真的很磨练心性,但这不是抱怨,只是一个科研人沉浸其中并安之若素的日常。李尊岭老师全年的工作往往是在新年前夜才刚刚收尾,大年初二就已经进入实验室。一旦开始就没有了结束,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实验室是李老师的习惯,更是他的坚持,他说“先看一下学生们养的细胞和实验动物、分析一下学生前一天的实验结果,才能放心开展新一天的工作”。虽然学生已经在晚上向他报告过当天的实验内容,但亲自动手查验是李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自我要求,也是他为学生做的最好示范。学生讲的每一篇文献李老师都会提前阅读并准备问题;昨天实验结果的早上汇报是李老师和学生一天沟通的开始;每周一次的组会是团队共同学习的时间,李老师从未缺席。白天做实验、指导学生,晚上回家分析结果,撰写论文和标书,科研的过程虽然枯燥,可问题解决的那一刻,则是别样的快乐和幸福。正是这样平淡但持久的坚持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2013年,李尊岭老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并于同年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与烟台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项目;2019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青创人才引育计划支持,组建了山东省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创新团队,上级支持经费200万元;2020年再次获得国自然面上项目与烟台市校地融合计划项目支持,实现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的连续支持。2021年,在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上,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支持,该项目为2021年度山东省唯一一项国自然原创项目支持计划,资助金额260万元,为我校科研项目申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科研项目资助总金额达660余万元。

脚踏实地,科研攻坚,成就了李尊岭老师的丰硕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李老师在《Nature》、《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他引500余次。目前,围绕实体瘤免疫逃避的机制开展工作,有望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六、开放共享,互助交流,笃行致远共成长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李尊岭老师始终秉持“包容、钻研、奉献、共享”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分享。在担任学院青年教师导师活动中,指导青年教师上课技能、分享上课经验与问题处理技巧;与教研室教师积极沟通交流、各项教学和科研资源无私分享。在积极做好团队服务,充分发挥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同时,为团队青年教师的成长铺砖垫瓦。对团队新引进教师提供精准帮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充分体现传帮带的带头作用。上课前,为老师组织试讲并评课,带领老师进课堂并分享教学经验。在科研工作方面互助交流,通过组会、学术会议等形式引导教师尽快完成研究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及科研思路的共享共鸣,有效推动团队共识凝聚、活力激发。

平凡岗位、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牢记使命,李尊岭老师始终秉持坚定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认真工作、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