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滨州医学院人力资源处(教师工作部)!

潜心教学 匠心育魂 | 弘扬教育家精神•笔谈 传承篇(第1期):老师,请走下讲台

发布者:张钧茹发布时间:2024-05-17浏览次数:11

开栏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教育强国之需、时代变革之需和教育发展之需。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发展的灵魂和底蕴,也是教师成长的标杆和灯塔。

为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成才”、卓越教师“成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助推教师成长成才,教师工作部联合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潜心教学匠心育魂”弘扬教育家精神·笔谈系列活动,专访身边的教师榜样,讲述他们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弘扬并传承教育家精神。

精神引领,经典引路,

走近教育家精神。

经验传承,浸润转化,

走进教育家精神。

故事分享,催化成长,

走浸教育家精神。

今天,推出“潜心教学 匠心育魂”之传承篇第1期—张洪芹教授:老师,请走下讲台

张洪芹,教授,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课示范课程、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负责人;荣获山东省首届教师创新大赛教授组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一等奖,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系统融合,构建了“红色经典案例库”。其中,“诗教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荣获中国慕课十年典型案例。她坚持十余年创建的“课赛融合”教学创新项目已成为我校教学活动的一张名片,有效促进学生最大化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这阳光应该能触及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该在学生后面”。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缺少亲近感,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共鸣。

在当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那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角色转变?今天我要谈的就是:教师,请走下讲台!

01走下讲台,会增进师生的亲切感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天地。多数老师觉得,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能体现“师道尊严”,对学生才有震慑力。但如果在全程授课中老师都站在讲台上,会让学生感受到距离感,您的语言的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很难与学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如果一个老师习惯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群体,把您手中的话筒随时传递给您的学生,用您的行动牵动着学生跟着您的讲述去思考、辨识及探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亲近感及对学生的关注度,会让老师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威严之师,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这种充满师爱的和谐氛围中,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极大提高参与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02走下讲台,会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自律,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约束的好习惯,这是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大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自律的重要场所。在大学课堂上,没有了高中课堂满天飞的考卷,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成绩与排名,也远离了高考冲刺时老师的助威声、家长的呐喊声,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度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如果他们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降低自我要求、放松自我约束。再加上动辄上百人的大学课堂、讲台上老师的“独角戏”,课堂“沉默症”、“倦怠症”随之而生,很难达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高质量学习效果。


如果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习惯性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语言的沟通,给参与问题交流的同学点个赞、给走神的同学提个醒。一个小举动,就会唤醒学生的自律,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他们也就会随您思绪飞扬。正如学生对我的课堂这样评价:“每一个您讲述的临床案例,都深深抹浓了我心中的“医”字;老师,您能从组胚中读出诗来,从医学中读出人生来……”

03走下讲台,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近些年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依靠他们的内驱力来实现。在认知过程中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参与度。然而,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现实的大学课堂教学,一些教师仍然按照预先制作好的PPT或设计好的教案,教教案、教教材,很少关注学生的状态及反应。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内驱力很难被激发出来。

只有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表现出独特个性与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04走下讲台,能完善形成性教学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教学评价的正确运用,可以激发评价对象自主提升、不断进取。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反馈。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师生双向互动的积极程度,已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即“好的课堂应当具备互动活跃的基本特征”。因此,近些年来更适合课堂互动及评价的PBL教学法、智慧课堂等逐渐被应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师资及教学条件不充足,绝大多数的大学课堂,仍然还是大班教学为主要形式,期末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甚至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的交往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情趣以及人生观等多方面。随时给予的肯定、表扬与鼓励,以及对学生困惑的解析、甚至是争论,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的力量,这种感受也会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驱动力。

通过多路径评价方式的督促,会促使学生逐渐完善人格、夯实基础、熟练专业技能,提升未来职业的岗位胜任力。

05走下讲台,会看到更优秀的学生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往往看到的课堂是沉闷的,学生是缺乏自信的。在这种情况下的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缺少互动性、趣味性、探究性,老师及学生都会感到无聊、疲惫和缺少动力。只有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你才会看到更优秀的学生。

2011年以来,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致力打造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课堂,并构建了“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即以课程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开放主题、自由发挥。学生由“我听课”到“我讲课”,角色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通过理解与分析、探索与质疑、应用与创造等过程,有效达成高阶性认知目标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学习技能拓展大赛”。通过师—生、生—生深度合作,将多元化的课程竞赛项目嵌入基础理论学习中,从理论学习中挖掘竞赛素材,从竞赛的参与过程中探寻理论支持及拓展实践应用,充分发挥竞赛项目作为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情感体验工具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打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竞赛精神的熏陶,强化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丰富多彩的大赛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获得感,也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教师,请走下讲台!用您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您的职业情感,去提升学生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