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深入寻找挖掘并广泛宣传学习教育世家感人事迹,面向广大教师生动讲好师德故事,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的力量,教师工作部联合护理学院党总支开展“讲名师故事,悟从师之道”名师故事汇系列活动,由护理学院党总支全体教师选择一名自己特别推崇、特别敬仰的好老师,把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国精神具化到名师和榜样身上,精心讲述中外名师或身边榜样在做人、做事、做学问、育学生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实现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相互启发,形成了、争相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育人氛围。
今天推出第十九期《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林巧稚》,主讲人为护理学院(老年医学院)党总支韩葆老师。
主讲: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韩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老师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一生未婚未孕,无儿无女,却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中国医学圣母”的林巧稚老师。她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也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出生于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的不易。7岁那年,她进入蒙学堂,开始了学习生涯。林巧稚从小学习勤奋,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国人高人一等的样子,人之间的不平等给了她强烈刺激。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不甘屈辱的强烈自尊感与她的年龄悄悄地同时生长。
1921年夏,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考试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考场上,她的一位朋友中暑晕倒了,林巧稚见状立马放下手中正在作答的笔,起身将余琼英带到阴凉的地方,然后有条不紊为她缓解症状,十几分钟后,朋友有所好转,但她们也因此错过了考试的机会。不过考官很欣赏林巧稚沉着冷静和舍己为人的品格,这正是为医者身上所需要的,所以在大致考察过她的英语水平后,就将她破格录取了。林巧稚学习认真,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拿下了学士学位,甚至还接着攻读了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这样一个理念: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在她还是助理医师的时候,曾在深夜遇到一位宫外孕流血不止的妇女,当时的她是没有资格主刀手术的,虽然看过无数次医生手术,但是她没有操作经验,他打电话通知大夫,结果当时是圣诞节,医生们都去参加圣诞节聚会了,天下着大雪,也无法赶回来,在病人生死关头,林巧稚没有胆怯,他对科主任说,人命关天,一分一秒都不能等,让我来!得到主任许可后,就立即通知手术室做准备,然后站上手术台勇敢的完成了第一台手术,这出色的表现也让她提前3个月晋升为住院医生。
林巧稚多次到国外学习进修, 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学习,中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把自己所学所看都用到了临床和教学。因为自身能力优秀,所以经常受到国外高薪聘请,但她全部拒绝了,一心只想回国为同胞做贡献。
1941年,协和医院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缘故被迫暂时关门,她便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当时普通大夫挂号费是5角,她只收3角,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拎着药箱、身单力薄的女子,到那些漆黑、脏乱、偏僻的小胡同去出诊,她对那些在日寇统治下痛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倾注了一腔热血和一片爱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从1942年4月开业,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恢复,仅六年时间,这个小诊所里由林巧稚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同时,她把自己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教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病历考试,她要求医学生们观察孕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出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妇产科的大权威做主考,医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仔细观察并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结果却出乎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他均不及格。医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好硬着头皮向林巧稚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什么呢?”大家反复查看,实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只好偷偷地看了一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他们发现,各项记录其实都没有区别,只是那份病历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面容痛苦……”
学生们恍然大悟,每当孕妇临产时,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给她们鼓励和信心。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几十年后,这些医学生很多已经成为医学界的精英和翘楚,但他们仍然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林巧稚教授对自己的庄严教诲。“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这是一位从医50载、桃李满天下的医学科学家对临床工作的深刻感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的心。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为人民教育出好医生。
1978年12月,林巧稚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她病情恶化,陷入昏迷时,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太好了,今天又接生了三个”。这些,是林巧稚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话语。在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她为医学事业终身未嫁,主要从事的是妇科和妇产科的工作,她一生接生的婴儿达5万以上,其中还有袁隆平院士,她用自己的一生育人,救人,诠释了医者的仁爱慈悲之心,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
我的讲述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