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深入寻找挖掘并广泛宣传学习教育世家感人事迹,面向广大教师生动讲好师德故事,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的力量,教师工作部联合护理学院党总支开展“讲名师故事,悟从师之道”名师故事汇系列活动,由护理学院党总支全体教师选择一名自己特别推崇、特别敬仰的好老师,把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国精神具化到名师和榜样身上,精心讲述中外名师或身边榜样在做人、做事、做学问、育学生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实现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相互启发,形成了、争相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育人氛围。
主讲: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徐仁华
一
一心为公,胸怀大义
施一公的大义,或许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
施一公小的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资。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省第一名)和物理竞赛的第一名。
瞩目的成就,吸引来了国内很多高校的关注,清华、南开、北大纷纷想要把施一公招揽到门下。最终,施一公以第一的成绩成功保送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如今的施一公教授,各种头衔傍身,人称“一身三院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在大利面前,依然决定回国,并创立了西湖大学。
二
出国深造,功成名就
(一)“人活一口气”成就学术牛人
1990年初,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施一公就能指出导师在某个演算环节中的漏误,这让导师对他刮目相看。
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他就被聘为助理教授。
1998年初,他创建了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开始了对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
2003年,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这位势头猛劲的年轻科学家,不仅在普林斯顿大学春风得意,并且从2000年起,成为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密歇根等10多所美国顶尖大学争抢的对象。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6篇、《自然》发表16篇、《科学》发表18篇。
(二)家庭事业双丰收
施一公的妻子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并且他们有一对龙凤胎儿女。
为了留住施一公,普林斯顿给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有独立的实验室,实验室面积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中最大的,科研基金是系里最高的。一家人住着500平米的大别墅。在外人看来,此时的施一公已然是功成名就,一副成功人士的气派了。
三
全职返华,精忠报国
(一)“大牛”归来不是一个传说
2006年起,清华大学就流传着“施一公要回来啦!”这一“爆炸性消息”。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会。期间,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他就给予了回复:“我愿意全职回清华工作。”就这样,施一公作出了轰动国际生命科学界的决定。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放弃了美国国籍,于2008年2月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施一公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坚决,反响巨大,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大力报道,《纽约时报》用“震惊”一词形容施一公回国。与此同时,正值西方国家开始关注中国每年飞涨的科研经费与中国对海外高层人才的招揽趋势,施一公引起了众多国外媒体的关注,称之为“施一公效应”。
美国国际知名科学家鲁白评价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对施一公的归国举动说到:“会带动大批一流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工作。”
(二) “施一公效应”助建科研“理想国”
施一公的归国理想是:第一,从事教育,影响一批年轻人;第二,在清华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结构生物学中心、一个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培养和尖端生命科学研究基地,与大家一起努力发展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第三,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推动我国科教体制的改善。
(三)“美国梦”已经成为过去,“中国梦”是他的未来。
施一公教授正式归国15年。在此期间,高端的学术地位、坚毅的归国举动使他赞誉不断,但高度关注与大胆言论也使他受到了质疑与批评,似乎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15年,变化的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不变的是他昂扬的激情和清华BBS上学生对他的“大牛”称号。
四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能力,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施一公坦诚地说道: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育人,为国家教育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清华大学的三位女博士,颜宁、万蕊雪和白蕊,先后师从于施一公教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如今已经成为知名的女科学家,取得了让母校骄傲的科研成就。
接下去我们要说到的这个人,他叫柴继杰,他由造纸厂工人“逆袭”为科研界大佬。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曾获得过德国500万欧元的“洪堡教席奖”。他年龄比施一公大,却是施一公的得意门生。
五
筹建西湖,扬帆远航
(一)大学之大,在大师之大
杭州西南,凤凰山下,云栖小镇内,西湖大学隐映在山水之间。
施一公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是我们的办学定位。。”
施一公激动地说:“我前40年成家立业,又用10年帮助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现在,我要做这辈子最大的事情——为国家、为民族创办一所顶尖大学。”于是在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同意设立西湖大学。
(二)西湖大学是鱼,社会各界是水
“西湖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质的研究型大学,其办学经费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西湖教育基金会。” 不止是企业家们在通过支持西湖大学诠释他们对创新教育的伟大情怀,更是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支持与厚爱。西湖大学创办的新闻随着网络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得到了国内各界的理解和帮助,也得到了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支持。
多年来,共有几十位创始捐赠人和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为西湖大学捐赠。这些未曾谋面的捐赠人,给予施一公及其同道者坚持走下去的强大动力。
施一公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湖大学是属于全中国每一个人的。”
(三)把“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人生价值
西湖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西湖大学工作人员眼里,施一公是一位“很拼的河南人”:讲课、讲座、开会、募捐……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经常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办公室写论文。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小我”融入中华民族的“大我”,一直是施一公对自己的要求,正如他名字的含义:一心为公。
六
施一公精神总结
勤学、苦干、求实、创新;
敢想、敢做、敢言、敢当;
下定决心,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