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深入寻找挖掘并广泛宣传学习教育世家感人事迹,面向广大教师生动讲好师德故事,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的力量,教师工作部联合护理学院党总支开展“讲名师故事,悟从师之道”名师故事汇系列活动,由护理学院党总支全体教师选择一名自己特别推崇、特别敬仰的好老师,把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国精神具化到名师和榜样身上,精心讲述中外名师或身边榜样在做人、做事、做学问、育学生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实现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相互启发,形成了、争相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育人氛围。
主讲: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赵晓敏
大家好,“讲名师故事、悟从师之道”,我讲述的人物是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先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缅怀蔡元培先生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而毕生奋斗的传奇一生。
第一部分 人物简介
蔡元培生于1868年,逝于1940年。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蔡元培先生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为:建立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建立“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蔡元培先生因“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被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与孔子、墨子、老子等并列。可见其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卓越贡献。
第二部分 教育经历
这里的教育经历,不仅仅是蔡先生求学的经历,也包括蔡先生办学、治学的经历。蔡元培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学来总结:少年求学、青年办学、中年治学、毕生求学。
第一章 少年求学
蔡元培先生1868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户普通人家。虽然家境并不富裕,父亲还是将年仅4岁的蔡元培送入私塾开蒙,希望儿子日后能光耀门庭。随着学识渐长,蔡元培成了学堂里唯一能将经史子集倒背如流的孩子,众人都赞他“后生可畏”。然而,十一岁那年,蔡元培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父亲病逝,家里失去经济来源,母亲靠变卖家财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让蔡元培明白:要想改变命运,就只能拼命读书。他将“三日不读书,便会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写成条幅贴在书桌前,以此警示自己。人有书,则不俗。博览群书,让蔡元培拥有渊博的学识,使他在科举场上一路过关斩将: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3岁中贡士,25岁中进士,27岁授官翰林编修。
第二章 青年办学
在世人眼中,入了翰林院,蔡元培就将拥有平步青云的锦绣前程。然而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戊戌变法失败了。“国弱被欺”,蔡元培倍感痛苦,他也清醒地看到:救国的最好方法就是“办教育,开民智”。于是,1898年,蔡元培接受绍兴知府的邀请,辞职回乡,去担任中西学堂校长。在这所新式学堂里,蔡元培提倡新学,为社会培养出无数具有新思维的青年。新学打开了时人的心智,使他们对世间万物不再愚昧无知。可生活就是这样:有变革,就总会遭遇阻拦。学堂里一批旧学遗老,并不认同蔡元培的新学理念,对他的革新之举更是各种非难。道不同,不相为谋。最终,蔡元培愤而辞职。此后,蔡元培去上海学习拉丁文,东渡日本考察最新教育思潮,远赴德国研习完整的西学知识体系。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只是因为有了这份热爱,才有勇气前行在荆棘遍布的道路上。游学让蔡元培收获颇丰,他在静待机会,再次用教育振国。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邀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一职。他欣然接受了这一生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任命。上任伊始,他很快便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学令》《大学令》,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半年后,袁世凯篡权上位,身为同盟会元老的蔡元培决绝请辞。他又一次离开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远赴法国游学。
第三章 中年治学
1916年9月,旅居巴黎的蔡元培接到来自国内的一封急电。文中写着:“国情渐平,教育事急。请君尽早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于当时,担任北大校长并非美差一件。因为北大的前身,是清政府为储备高级官员而兴办的京师大学堂。在当时的学校里:学生皆是老爷,教员都称大人;学校没有学习的氛围,学生没有念书的心思。朋友们纷纷劝诫蔡元培不要赴任,以免“毁了一世英名”。可他却说:“人生实难,吾辈当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众生皆苦,却也不能认输。”然后,便进京,赴任。1917年1月4日,在漫天风雪中,蔡元培缓缓步入北大校门。从那刻开始,一场震烁中外的教育改革在北大展开。蔡元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1920年,蔡元培招收3名女学生入北大,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实行旁听生制度,让教学和学术活动向社会公开,推行“课堂公开”授课制度:“无论是否有学籍,都可以来听课。”1927年起,蔡先生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
第四章 毕生为学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溘然长逝。这个现代北大的缔造者,这个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未留任何财产,仅有两句遗言:“学术振国,教育兴国。”回首百年,蔡元培先生可谓是,以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他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创“改革”与“兼容”之路,立“思想”与“个性”之碑,融“人格”与“教育”之念。今天,我们缅怀蔡元培先生,正是缅怀他身上所具备的那种精神:专致学问的毅力,不慕荣利的耐心,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坚持。因为这些,才是构成中国未来的希望。
以上就是蔡元培先生的传奇一生。
第三部分 传世名言
蔡元培先生一生讲了很多传世名言,现摘抄两句共勉。蔡先生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还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可见,蔡先生在百年之前,就提倡教育应注重引导式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德育为先,德才兼备。这也是我们目前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先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的一生一直在不断的学习。身为教师,只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被淘汰。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课堂中,更应包容不同个性的学生,允许课堂上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我们还要深深认识到:做事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本就是一程不断克服困难的坎坷旅途。个中艰辛,并不会因你的热爱而减少些许。而真正的热爱,就是前路坎坷也绝不言弃,经历艰辛也依然执着。在此,将此句话献给各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们。